能源赛道,杀出一匹黑马

发布:2023-02-27 | 浏览:267

就在上周(2月14日),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协议,目标是2035年开始在欧盟27国范围内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

 

这项协议的通过,被外界认为是一次历史性决议。

 

很长一段时间内,内燃机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产物,成为了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发动机的选择,并推动了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等多领域多行业的发展。

 

同时,以燃油车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更是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皇冠”。

 

在一定意义上,燃油车的出现影响了人类社会近百年的发展进程,如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以新能源为动力的车全面替代燃油车或将实现,反映出两大关键信息:

 

于世界而言,碳中和势在必行;于国家而言,能源多元化也迫在眉睫。

 

事实上,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能源问题,究其原因,也跟“安全”两个字很有关联。

 

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保障能源的安全,不光是供给的安全,还有环境的安全、气候的安全等,这些问题大家都非常关心。

 

而且去年以来,能源领域的一些突发事件挑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比如俄乌冲突就曾让国际油价大涨。

 

就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在做客央视《对话》栏目时提到的:

 

“对于能源领域的这些问题,我有两点感触:

 

第一,这件事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就是,能源的饭碗,我们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如何端好这个饭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推动能源转型。

 

因为像太阳能、风能、氢能以及甲醇燃料等,它们是本国可以掌控的资源,不管哪里打仗,不管油气供应怎么样,都不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也就更安全、更可靠,有助于现在的和长远的能源安全。

 

加强能源多元化发展和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甲醇,一匹黑马

 

我们要推动能源转型,没有资源往哪儿去转型?所以首先要对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有一个把握。

 

禀赋两个字,一提起来很多人就说“富煤缺油少气”。如果单就化石能源来说,这6个字没错,但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仅仅用这6个字来描述是不正确的。

 

因为除了化石能源资源禀赋以外,中国还有丰富的非化石能源资源禀赋,以现在的工业技术水平已经可以比较好地利用起来了,风能、太阳能、氢能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但还有一种,严重被低估——甲醇燃料。

 

之所以说它被低估,原因很简单:便宜、方便、环保,甲醇都占全了。

 

首先,和传统燃油相比,甲醇燃料价格非常低廉,只是燃油价格的1/10左右。

 

其次,方便。这与国内汽车行业新能源化的路径相关。

 

简单来说,汽车行业在新能源化的道路上,可以分为两大路径:

 

一条路径是以抛弃内燃机为目标的方案,如主张纯电动技术路线、燃料电池技术路线和混合动力技术路线。

 

另一条路径是以继续使用内燃机,寻求替代燃料为目的的方案,如天然气、甲醇、乙醇、二甲醚等。

 

这也就意味着,后者的充能方式也更接近汽柴油车,对比电动汽车充能时间长的特性,甲醇汽车可以使用常温下为液态的甲醇填充供能,方便性、快捷性大大增加。

 

最后,甲醇作为理想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自身含氧,辛烷值高,且只含一个碳,又比氢能更便于存储和运输,具备了“未来能源”的特性。

 

“甲醇是取之不尽的,它是一个能源载体。”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曾在公开场合这样评价甲醇。

 

科普公众号“返朴”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未来的能量块,也许是一杯甲醇》,可见其作为供能原料的前景。

 

更何况,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消费国。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甲醇产能超过9000万吨,产量超7000万吨,约占全球甲醇总产量的60%。

 

并且甲醇来源广泛,能做到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202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2%。根据我国液体能源需求量预测,如果甲醇燃料应用规模达到3.5亿吨以上,可将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降到30%以下。

 

可以说,发展甲醇经济,就有机会把能源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发展甲醇经济?需要考虑的无非两个因素:供和需。

 

先说需求。

 

虽然在能源领域稍显“名不见经传”,但甲醇燃料的运用范围并不局限。

 

毕竟除了用作工业原料外,甲醇还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燃料和能源载体。

 

有数据显示,近些年甲醇在能源领域的作用迅速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其消费量的28%。

 

作为一种替代和清洁燃料,甲醇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作为汽油和柴油燃料替代品或汽油混合物,用于车辆、船舶、锅炉以及烹饪。

 

而在最近,甲醇也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液体有机氢载体。

 

从市场上来看,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将从2024年开始接收12艘大型船舶,到那时,他们每年的甲醇需求量会是50万吨,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600万吨。

 

那么我们推算一下,如果马士基整个船队都转换为绿色甲醇燃料,那么2040年,他们所需绿色甲醇的数量将会是2000万吨,非常可观。

 

除此之外,法国航运巨头达飞去年6月也宣布订购6艘150000TEU甲醇燃料集装箱船,而这些新船将在2025年结束前加入达飞的船队。

 

更不用说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商和供应商梅赛尼斯,他们在全球有11套生产装置,甲醇总产能约1000万吨。

 

同时梅赛尼斯还运营着全球最大的甲醇动力船队,已经有13艘甲醇灵活燃料船舶投入使用,到2023年底将会有19艘船舶以甲醇为燃料运行。

 

放眼国内,甲醇汽车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早在2012年,我国就启动了甲醇汽车试点工作。

 

而国内10年甲醇汽车试点及应用推广实践表明,甲醇汽车的能效比汽油汽车高21%,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6%。

 

比起纯电车,甲醇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在储存、运输、使用中都更安全便捷。

 

特别是近年来,动力电池上游矿产资源紧张、发电环节能耗高等困扰电动汽车的问题仍未解决,甲醇汽车会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补充。

 

再说供给。

 

甲醇作为一种煤基清洁燃料,我国煤制甲醇占总产量的80%,但传统煤化工制备甲醇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想要推广甲醇燃料的使用,技术创新必不可少。

 

而就在今天,笔者来到河南安阳,见证了全球首个十万吨级绿色低碳甲醇工厂投产,不可谓不震撼。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捕获二氧化碳来生产甲醇的技术,规避了煤制甲醇的缺陷,做到了生产过程的绿色低碳。

 

在此之前,这项技术只有冰岛和日本具备。

 

而早在2015年,吉利就投资了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研究利用地热发电制氢与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可再生甲醇。

 

2020年,吉利把这一套技术引入中国,并与河南省顺成集团合作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绿色低碳甲醇工厂,在技术核心的基础上实现了再一次的升级。

 

 

 

 

为什么这么说?

 

实际上,河南省顺成集团是安阳的一家集煤矿、炼焦、化工、发电、能源、新材料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而此次绿色低碳甲醇工厂最亮眼的,就是中国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化生产装置。

 

这意味着,项目可以综合利用顺成集团焦炉气中的副产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绿色低碳甲醇。

 

据估算,项目达产后,每年可综合利用焦炉气3.6亿Nm3,生产甲醇11万吨和联产LNG 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

 

项目通过合成甲醇,每年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相当于增加森林种植面积16万亩,间接减排55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增加森林面积55万亩。

 

无论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还是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方面来看,都意义重大,是绿色甲醇供给上的一大重要突破。

 

回望甲醇燃料的发展和推广之路:

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的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已经在兰州成功示范;

有关机构正在建设垃圾、秸秆气化制生物质甲醇装置,预计生产成本与煤制甲醇相当,利用我国每年约7.5亿吨的生物质体量,可制取绿色甲醇超过3亿吨;

吉利与河南省顺成集团合作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绿色低碳甲醇工厂,于2023年2月21日顺利投产。
 

 

需求端前景广阔,供给端创新不断,甲醇燃料的应用规模化,曙光在前。

 

商用车,抢占先机

 

最后,想再多聊两句甲醇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赛道战况激烈,纯电车、氢能车、甲醇汽车都是奋力前行的一分子。

 

吉利深耕甲醇赛道18年,不仅是市场化推广甲醇汽车数量最多的企业,也是甲醇汽车试点运行投放车辆最多的汽车生产企业。

 

在工信部为期近5年的五省市甲醇汽车试点项目中,吉利投入甲醇汽车908辆,占试点车辆总数的近90%。

 

在这个过程中,吉利也积累了诸多“独门秘籍”,不仅突破了甲醇汽车的一些技术瓶颈,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实现了从小批量试点运行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跨越。

 

就拿贵阳来说。

 

贵阳目前甲醇出租车投运量全球第一,成为了全球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市场化推广最成功、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的城市,影响力辐射全球。

 

而贵州全省投入运营的甲醇燃料加注站超过60座,年消耗甲醇约25万吨,可以替代汽油约15万吨。

 

在贵州省甲醇产业发展历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吉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方面助力贵州省建立起完善的甲醇汽车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和甲醇燃料输配送供应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在贵州投入了超过17000辆吉利甲醇汽车,总运行里程近50亿公里,最大单车运行里程超过150万公里。

 

但更令笔者惊讶的,其实是吉利在甲醇商用车的探索和精准定位。

 

可以说,吉利的经验无不显现着——商用车将成为甲醇能源应用的最佳载体。

 

为什么敢这么说?

 

在投产活动现场,一个30台甲醇重卡的现场交付环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了解之后才知道:

 

顺成集团此前就曾采购10台远程甲醇重卡,使用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单车每年可节省燃料费用10万元左右。

 

 

此次顺成集团采购了300台甲醇重卡,首批30台在投产仪式现场交付。

 

而车辆所使用的燃料就来自于这个项目生产的绿色低碳甲醇,全程实现碳排放量为零,标志着商用车已经形成绿色低碳甲醇从生产到加注再到应用的生态闭环。

 

对比传统柴油重卡来看,远程甲醇重卡在燃料费用上可节省18%-32%,相当于每公里最多可节省1元钱。

 

而与电动化结合打造的甲醇増程动力应用于重卡,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未来甲醇燃料的经济性优势将越来越大。

 

这种优势,与国情不无关系。

 

现有成品油的调配、储存、运输和加注等基础设施稍加改造后即可成为甲醇燃料加注的基础设施,从汽、柴油车过渡到甲醇汽车易于实现。

 

如果能在现有的汽柴油加注站配备甲醇撬装式加注设施,将大大缩减土地、资质审批、建站费用及建站时间,实现车用燃料的大规模替代,20万元可新建一座撬装式加注站,2万元可改造一座油罐。

 

因此可以说,醇氢科技布局打造的绿色甲醇-液氢燃料-醇氢动力的技术路线,是比当前传统的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也是真正可以不依赖补贴的氢燃料汽车技术路线。

 

甲醇商用车,已经在抢占先机。

 

很长一段时间里,甲醇的价值持续被低估。

 

甚至由于政策没有惠及、没有补贴、技术难度高、腐蚀性问题待解决等原因,很多企业即便对价值有所感知,却还是选择了绕道而行。

 

18年来,吉利是这条赛道的冲在最前面的迎难而上者。

 

就在去年,工信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2276号建议的答复中说:

“下一步将围绕推广甲醇汽车、支持甲醇汽车产业发展、探索绿色甲醇汽车新模式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甲醇经济发展,将加快推广甲醇汽车,支持晋中市等试点地区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快推广甲醇乘用车、甲醇重卡等商用车。”

 

 

一时间,目光开始聚集。

 

看好者摩拳擦掌,而践行者,早已上前去。

 

早年,就是这种敢于追求、克服万难的劲头让吉利在被国企与外资垄断的汽车行业撕开一道口子,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民营汽车公司。

 

就像是对这份执着的嘉奖,今天的吉利已经成为国产汽车的头部公司。

 

这一次,吉利在甲醇能源上率先走到了前列,我们看到的或许还不能称之为嘉奖,但很明显——

 

口子,再次被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