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外合作机遇

发布:2022-07-20 | 浏览:266

通过国家间合作来减少碳排放以改善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多国共识,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遇。

据外媒估算,碳中和合作可能会释放数万亿美元商机,各方将投资关于保护森林、建设可再生能源设施和其他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大量资金可能流入林业碳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项目。

在摩根士丹利看来,化学品制造商等使用传统能源较多的行业将面临更大成本压力,对于这一领域的投资或迎风险。

中国与韩国相继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并就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两国在环境合作领域的合作基础良好,合作潜力巨大,未来合作成果可期。

新能源项目落地生根

韩国现代汽车广州HWTO项目于2021年2月动工,预计2022年底正式竣工投产。“HTWO广州”是该集团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销售基地,占地面积达20.7万平方米,工厂规划年产6500套氢燃料电池系统,计划向汽车、发电机、船舶、火车等行业拓展供应全球领先的氢燃料电池系统。该项目将建设成为包含氢燃料电池电堆工厂、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工厂、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在内的综合型基地。未来,根据中国市场和政策需求适时扩大生产供应能力,预计含工厂运营费用在内的总投资额将达85亿元。该项目荣获2021年度杰出投资促进项目奖。另外,首款符合中国法规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NEXO也计划在年内正式引入中国。

现代汽车集团(中国)总裁李赫埈表示,“经历了‘从概念到量产,再到初期普及’的过程后,现代汽车集团对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已经在纯电动车领域拥有领先全球市场的经验,因此有望引领未来氢能社会转型。”

其实,像“HTWO广州”这样的中韩合作新能源项目还有很多,它们的共同目标是在实现企业收益的同时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KOTRA中国地区本部长洪彰杓表示,韩中两国应加强ESG领域合作,基于ESG新业务战略及产品开发,强化环保供应链管理,推进合作项目。

路孚特首席中国电力与碳分析师蔺苑表示,《巴黎协定》第六条以国家为主导,市场和私有部门为主体和抓手,动员私营部门资金应对气候变化。这有望使国际间合作探索出新模式,零散存在于全球多个区域间的碳排放机制将有机会在未来互认互通。

抢抓中国“双碳”机遇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在中国“双碳”目标下,外企看到了其中的机遇。西门子中国正式启动“零碳先锋计划”,帮助超过500家重点供应商加速减碳步伐,2030年全球供应链减排20%,到2050年达成供应链碳中和。巴斯夫广东湛江一体化基地预计总投资100亿美元,到2025年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打造为全球碳排放最低的综合性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作为中国的近邻,韩国更是积极分享中国的“双碳”机遇,两国在此领域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2008年6月,中韩环境合作中心启动,双方拟定《中韩环境合作规划(2018-2022)》《关于深化中韩环境合作的意向书》。2019年11月,首次中韩环境部长年度工作会晤举行。2022年召开中韩环境部长工作会晤。

除了前述现代汽车广州HWTO项目外,韩国SK集团的ESG项目也是中韩“双碳”合作的成功案例。该集团多家成员公司加入了RE100倡议,并于2021年发布“2050-α”的净零(Net Zero)宣言。SK集团计划在2030年减少2亿吨碳排放,约占全球碳减排目标总量的1%。该集团将扩大氢能、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电池、替代食品等环保领域的投资。SK集团已于近期同中国国资委建立了社会价值联合实验室。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彬表示,未来,中韩“双碳”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从国家战略来看,中韩两国都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现实需要来看,中韩两国都有必要加强环保、新能源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