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对工业化生物质沼气产业发展的再认识

发布:2022-07-12 | 浏览:285

虽然沼气工业化在我国起步晚,基础薄弱,但我们对沼气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技术、关键路径认识越来越清晰,思想越来越统一,成功的案例也开始逐步呈现。

  习总书记说“沼气是个好东西”!沼气产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党和国家长期重视沼气产业发展,上世纪末,我国户用小沼气取得良好发展,为解决当时农村生态保护、肥料缺乏、燃料与照明用能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进入21世纪,农村生产、生活情况发生改变,户用小沼气、养殖场沼气工程在取得更快发展的同时,处境却逐渐尴尬。沼气产业该如何改革,思想认识出现混乱,发展道路更加迷茫。2015年,我国提出沼气转型升级,学习欧洲经验,将发展重点转向工业化大型项目,着重发展规模化沼气和生物天然气项目(单个项目日产生物天然气1万立方米以上)。

  近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全社会需要具有负碳排放特性的沼气产业做出相应贡献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新时代、“双碳”目标背景下,对我国沼气产业历史进行总结,重新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寻找到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的沼气发展道路,让沼气产业实至名归发挥重要作用,十分必要。

  我国沼气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起步发展阶段(1929年-2002年)

  我国沼气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20~30年代。早在1929年,广东汕头市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沼气推广机构。到解放前,沼气利用遍及全国13个省,但基本上处在零星分散推广应用状态。

  1958年,我国出现沼气发展高潮。全国各地大量修建沼气池,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和缺乏管理,能够使用的数量很少,基本全部废弃。进入20世纪70年代,农村生活燃料出现严重短缺,四川、江苏、河南等地再次掀起发展沼气高潮。几年时间,全国沼气池总数增加到700多万户,但由于急于求成、土法上马,沼气池使用年限多为3~5年,大部分在短时间内报废,引发社会对沼气的广泛疑虑。

  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全国沼气建设领导小组,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统筹全国沼气工作。1988年组织1700多位沼气技术工作者,对沼气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提出了“因地制宜、坚持质量、建管并重、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积极稳步发展”的沼气建设方针,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厌氧研究新成果,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农村户用水压式沼气池“圆、小、浅”科学建池技术、发酵工艺及配套设备,同时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地(市)、县的沼气管理、推广、科研、质检及培训体系,使我国的沼气建设完成了起步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居民还保持散养牲畜习惯,农村包产到户,农业生产积极性极大调动。在劳力充裕、化肥紧缺的情势下,人、畜粪污经堆沤作为有机肥还田是主要利用途径,为农村小沼气发展带来契机。户用小沼气不但以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料,添加农作物秸秆、生活有机垃圾,生产有机肥补充化肥不足,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廉价的生活燃气,大量替代薪柴,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其价值远超堆沤还田。到2002年,全国户用沼气池数量超过1千万户,养殖场沼气工程1100多个。

  快速增长、处境尴尬的阶段(2003年-2013年)

  由于2000年以前良好发展效果,中国沼气得到国内外普遍认可,随即国家农业部提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在全国范围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类型能源生态模式和工程技术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

  此阶段国家、地方财政状况较好,通过农村小型公益设施项目、农村基本建设项目,尤其是自2003年开始的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中央对农村沼气示范推广给予高度关注,开始每年投入大量专项资金支持,同时部分地方也给予配套资金支持。2003~2005年,中央每年投入10亿元;2006~2007年,中央每年投入25亿元;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4万亿投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当年中央用于专项支持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的资金总额高达6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03 ~2012年,我国沼气行业总投资达910亿元,其中中央补贴315亿,地方补贴139亿,企业、农户自筹464亿。到2013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数量超过3400万户,各类沼气工程超过10万座。

  高投资带来沼气产业迅猛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问题。因为有利可图,相关服务企业也增长迅速。2008年,仅武汉市从事沼气工程与技术服务公司从不到10家增长至超过100家。一家青岛企业,最高峰时每年承接沼气工程上百个,户用沼气池不计其数,仅用一年时间年收入就从几百万元猛增到过亿元。沼气产业内,相关企业、人员主要在跑项目、找补贴投资,只管建不管运,甚至弄虚作假成风。

  在此时期,农村生产生活情况也发生变化,壮劳力普遍进城务工,建成的沼气池无人管理运行;村村通电、液化石油气逐渐普及,沼气点灯、做饭功效慢慢削弱;化肥越用越多,有机肥逐步消失;虽户用沼气池越建越多,但建成后弃之不用的情况也愈加普遍。养殖场、小区污废沼气工程也存在同样情况,只为拿补贴、应付环保检查,是否能运行无人关注,大多成为摆设。

  中国沼气大发展,只管建设不重运行,浪费资源的同时,充斥着弄虚作假的骗补行为,严重败坏风气。到2013年,“小、散、乱”的发展方式已经无以为继,走到绝境。

  转型升级阶段(2014年至今)

  国家汲取“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沼气产业经验教训,从2014年起,学习欧洲集约化、工业化发展经验,逐步转向支持大型、工业化、规模化沼气项目。2014年6月,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在全国九个省市选择10个试点项目作为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每个项目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2000万元。

  2015~2017年,国家持续大力推进实施国家生物天然气试点项目政策。三年时间国家总计使用26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了64个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项目,平均单个项目资金扶持占项目总投资40%,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尚在正常运行的项目不超过20个。大部分项目建成后长期处于停运状态,极少数在运项目也无法达到设计产能,达产率普遍30%左右,运行较好的也很难超过50%。

  但是,转型升级工作也取得一定积极效果。一是专业化分工显现,产业链配套逐步成形,在投资运营、技术研发、设备制造、EPC总承包、沼渣与沼液有机肥推广应用方面培育出了一批骨干企业,过去沼气“小、散、乱”局面得到扭转。二是技术工艺水平获得较大提升,正在形成能够适应我国原料状况的技术工艺路线,并取得一定成功具备推广价值。三是商业模式不断完善优化,已经有项目可以实现盈利。这些积极变化,为我国沼气产业发展提供了信心,带来了希望。

  沼气工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前,我国沼气采取的是项目化发展路径。沼气产业转型升级,走工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还面临技术工艺基础弱、配套设计和装备制造能力不足、产业链和商业模式不成熟、碳排放方法学缺失、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技术工艺不成熟

  1、核心发酵技术仍处于实践阶段

  当前,国内工业化沼气工程核心发酵工艺,均为引进欧洲技术工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产生约8.6亿吨秸秆。秸秆是我国大宗固体废弃物,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厌氧发酵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我国沼气产业主要原料,我国的国情与农业特色决定,秸秆原料只能以干黄秸秆为主,这与欧洲等国家秸秆以青储为主差异巨大。相较于青储,干黄秸秆木质纤维素结构更紧密,结晶化程度更高,可溶性碳少,干黄秸秆质轻、疏水性高,厌氧消化困难。以引进的青储厌氧发酵工艺处理国内干黄秸秆,普遍造成浮渣结壳、发酵困难等一系列原料适应性问题,是造成无法实现可靠稳定运行最根本问题。

  当前核心发酵工艺有湿法(发酵浓度< 12%)、半干法(12% ≤发酵浓度< 20%)、干法(发酵浓度≥ 20%)三种,湿法工艺在畜禽粪污应用广泛,对干黄秸秆原料适应性差,对原料粒径要求3 cm以下,且含杂含土量要求严格。湿法工艺以流场实现匀质搅拌,干黄秸秆难以均质,易出现浮渣结壳现象,且发酵浓度低,固液分离后沼液浓度(7~12 %)高,沼液回流非常困难,实际容积产气率低(0.8~1.2)、投资高、占地面积大、能耗高。

  相较于湿法工艺,半干法工艺简洁、投资少、原料适应性强、自耗能低、容积产气率高、沼液外排压力小、厌氧消化较彻底。我国引进的半干法工艺,也存在原料适应问题。如,上料稳定性差,搅拌均质难、物料分层严重,进出料系统经常堵塞,现有的进口固液分离机不适用等一系列问题。但半干法工艺对物料要求低(原料5cm左右即可),含土含杂量要求低,适应性强,控制方便,运行中容积产气率可稳定在1.5以上,随着设备国产化的提升,建设投资下降空间较大。

  干法工艺近年引进国内,因为国外技术保密,需全套技术和设备进口,造价高,目前在我国基本处于试验探索阶段。

  2、原料粉碎及预处理技术不成熟

  我国干黄秸秆收储以落地打包为主,原料含土含杂率高,严重时超过30%;受到收集贮存制约,含水率变化在20~75%。市场主流粉碎以小农机为主,装备水平低,可靠性差,无除土、杂、铁功能,对原料变化及原料种类基本没有适应能力,同时需要人工拆包,处理量低(2~3 t/h)。目前我国无专业的秸秆粉碎机厂家及满足行业需要的成套设备。

  秸秆预处理能提高秸秆发酵效率,解决浮渣结壳、发酵困难、分层等问题。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包括破碎、揉丝、蒸汽爆破、辐射等;化学法,包括酸处理、碱处理、湿法氧化等;生物法,包括窖储、真菌处理、酶处理等。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可以适应国内不同类型原料的成熟可靠的秸秆预处理技术工艺。

  不同的核心发酵与预处理技术工艺,在我国仍处在工程验证应用阶段。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一定突破,已经有企业系统掌握能够有效解决国内原料适应性的技术工艺路线,正在进行示范推广。

  工艺、设计、装备制造服务单位能力不足

  目前,市场上相关服务单位普遍成长于农村户用小沼气时代,缺乏工业化理念和系统性思维。国内尚无成熟专业的工业化沼气工程工艺设计单位。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均由欧洲国家引进,设备选型生搬硬套,没有结合中国原料特性再创新。专业设备制造企业主要是小农机制造商,标准化程度低,设备可靠性、稳定性差,自动化程度低,远未形成装备制造系列化。此外,工程总承包单位普遍抱有“只管建设不管运营”固有观念,总包项目建成后很难做到达产稳产。

  沼气产业链和商业模式不成熟

  1、原料收储运体系未建立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收储运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稳定的收储运组织,原料量、质、价可靠保障较为困难;收储标准和规范尚未建立,收储运队伍缺乏专业性,除基本质量难以保证外,甚至发生原料腐烂或高温自燃。市场比较混乱,政府未参照城市垃圾收集体系,深度引导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储运保障体系。以秸秆为例,原料多属于一年一季,储存时间超过8个月;用量大(日产4万方沼气项目,年秸秆用量超过7万t),尤其是东北区域玉米秸秆,秋冬季收储秸秆含水率不一,存在大量雪包秸秆,进一步增加了收储难度。

  2、沼气高值化利用途径缺乏

  沼气直供和供热需建设独立管网,沼气项目多位于乡镇、农村地区,且经济普遍欠发达,价格承受能力差,管网覆盖程度低,部分项目受特许经营权限制,存在并网难、价格低等问题。国家虽然鼓励生物质能非电利用,但尚未出台非电利用具体支持政策,沼气发电与生物质直燃竞争,补贴拖欠,项目现金流差,能源端产品缺乏可持续盈利能力。沼气直供和供热刚刚起步,成熟案例少,市场接受程度低。

  3、沼渣、沼液高值化应用处于初级阶段

  沼渣、沼液高值化应用是项目盈亏重要因素,也是项目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工业化沼气项目沼渣、沼液量大(半干法工艺日产4万方沼气项目,年产沼渣7.2万t,沼液1.4万t;湿法工艺沼液量更大)。沼渣、沼液是生产有机肥、育秧基质、液态有机肥的优质原料,但相关产品生产、市场推广正在起步阶段,用户认可程度低,大规模推广应用仍需培育。部分地区环保部门对沼渣、沼液认识不足,采取“一刀切”政策,禁止沼渣、沼液直接还田使用,颠覆了千百年来农业发展常识。

  秸秆及混合物料沼气碳排放方法学尚未制定

  碳资产收益是工业化沼气项目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加收益、增加盈利的根本。目前,秸秆沼气和秸秆混合物料沼气项目碳减排方法学未制定。亟待相关部门、企业、协会组织合作创新研究,明确基准线排放、项目排放计算原则和方法,以及监测数据和方法,并尽早经生态环境部认可后,开展项目备案、年减排量核算、碳市场交易等工作。

  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政策协调难度较大

  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发展沼气产业,现阶段沼气产业的特殊性也十分需要政策扶持。但是,沼气产业链长,涉及能源、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牵头部门不明确,存在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导致政出多头,原则性支持意见多,具体可执行落实的措施少,政策引领发展的效果难以彰显,一直无法形成合力推动发展。

  沼气产业在“双碳”目标下大有可为

  欧洲先进经验为我国沼气产业发展提供参照

  欧洲是全球沼气产业发展先进地区,有超过40年工业化沼气发展经验,技术、商业模式成熟。沼气已经成为欧洲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欧洲现代化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柱和未来化石天然气的主要替代补充。

  欧洲沼气项目数量多、遍布全国,德国有9600余座,意大利1500余座。欧洲沼气原料多元化,主要有能源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工艺成熟且技术多样化,拥有湿法、半干法、干法厌氧发酵等多种工艺,产气效率高、自耗能低、自动化程度高;装备制造、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和产品服务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德国等沼气产业成熟国家,农民25%的收入来自沼气。除沼气发电方兴未艾外,近年各国均大力发展沼气提纯制生物天然气,到2030年主要国家的生物天然气将占到用气量的10%。因大规模沼渣、沼液还田,欧洲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处在全球较低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较高水平。沼气的负碳排放特性,使之成为欧洲目前碳市场最受欢迎的减排品类,沼气产业也已成为欧盟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沼气工业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

  秸秆厌氧发酵综合利用,可以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CO2,部分通过沼渣、沼液进入土壤,增加土壤碳库。相较于风能、太阳能的低碳排放,沼气产业综合利用具有典型的负碳排放特性,能够发挥更显著的碳减排作用。

  根据研究,每利用1万m³沼气可减少115 t温室气体排放,预计2060年我国沼气产业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3亿t。我国2030年碳达峰时碳排放量约106亿t,到2060年沼气产业可为碳中和贡献21.7%的减排量,沼气产业必将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发挥关键作用。

  沼气工业化是解决面源污染,增加清洁能源供给的有效途径

  农业种植和养殖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是治理难度最大的面源污染源。2020年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约8.6亿t,粪污38亿吨。参考欧洲经验,沼气产业以处理秸秆为主,辅助处理粪污。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厌氧发酵处理,既无害化解决面源污染,又生产清洁燃气,沼渣、沼液生产优质有机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到2060年,如仅仅考虑40%秸秆和养殖粪污通过制沼气无害化处理,每年可生产沼气2000亿m³,如提纯生物天然气,可达到目前国内常规化石天然气年开采量的80%,可使未来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由66.7%下降到41.7%。

  沼气工业化能够推动农村能源革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我国农村分布广阔分散,交通与能源供给相对薄弱,环境治理难度大,广大农村处在社会供能体系的末端,面临着能源分散、供能不足、品质差、成本高等诸多老大难问题,很多地区无法脱离秸秆、薪柴、燃煤作为生活能源,效率低且污染环境。

  沼气可因地制宜,宜气则气,宜电则电,气、电、热综合开发,实现具备一定储能和便利调节功能的、稳定的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在降低综合用能成本的同时,提高农村供能质量与可靠性。

  以秸秆为主,协同处理畜禽粪污、有机垃圾的沼气项目,可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治理难题。沼渣、沼液替代化肥,实现农药减量,可以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产业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证食品安全,在推动农村用能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农村能源革命的同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沼渣、沼液能够有效保护耕地,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地力决定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有机质补充少,导致我国地力严重透支,土壤板结严重。

  自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东北黑土地,黑土层平均每年减少0.3~1.0 cm,部分黑土层厚度已减少到0.2~0.3 m。沼气项目生产的沼渣、沼液是优质有机原料,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性,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化肥和农药长期高效减施,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土地保护,对实现国家“藏粮于地”战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沼气转型升级发展寄予厚望

  从建国伊始,党和国家就非常重视沼气,进入新时代对沼气产业的发展期望更有增无减。1974年,习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当知青插队时期,就建设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2004年在接受延安市电视台采访的时候,习总书记满怀深情回忆当年建沼气池时的情景,并说:“我又是村支书,我又是沼气专家”。2010年5月,习总书记在广西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共联屯察看沼气使用情况时说:“普及沼气就意味着青山长在”。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要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2018年4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讲话中,指出以实施生物天然气工程,解决农业污染与农村煤改气气源问题。

  2019年12月,国家十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纲领性文件并进行顶层设计。2022年,中央政府相继下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多能融合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将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自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各有关部委共出台30余个促进沼气产业发展的方案、规划、意见、通知、计划等文件,充分体现了推动沼气转型升级的殷切期望以及加快发展的要求,恳切至极。

  发展策略与建议

  建议由国务院重新成立“全国沼气工作领导小组”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沼气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与现实效果差距巨大,多种矛盾突出,思想不统一,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协调难度大,以现有治理条件,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从最为关键的政府指导上进行改变,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实质改观。

  建议:参考历史成功经验,参照1979年沼气发展遇到困境时所采取的果断措施,由国务院重新成立“全国沼气工作领导小组”,再次认真总结2015年以来的经验教训,统筹全国沼气转型升级发展工作,以此振奋发展信心,快速解决面临问题,实现协调发展,真正让沼气产业重新顺应新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

  尽早研究出台沼气、生物天然气非电利用后补贴政策

  我国本身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煤电比例高,总体电力供应充裕,更加鼓励生物质能非电利用。此前,国家长期对沼气产业大力度补贴,都是在工程建设阶段给予的一次性补贴,这是造成重建设轻运行、只建不运,甚至巧立名目骗取补贴现象最根本的原因。为此,国家有关部门自2014年即开始酝酿制定沼气、生物天然气非电利用后补贴政策,后因多年来几乎没有沼气项目达产稳产、可靠运行,产业基础过于薄弱,无法统一思想,后补贴政策出台后的执行效果不佳,导致迄今后补贴政策依然束之高阁。近年,基础薄弱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双碳目标增加新驱动力,同时国际能源形势日趋严峻,国家能源安全面临更大挑战,后补贴政策出台更加必要。

  建议:国家根据沼气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为期5~10年、逐年退坡的后补贴政策,以较小的投入、市场化产出成果检验的有效手段,刺激、引导社会投资积极参与,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增长,很快成长度过幼稚期,为大发展时期尽快到来助燃添薪。

  真正落实体现沼气环保属性

  我国迄今对农业面源污染所造成的长期危害还不够重视。“农业有机废弃物也是垃圾,不得未经处理就丢弃”、“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理念仍未建立。思想不统一,环境保护难以深入到农村,沼气产业贡献最大的环保属性并未得到真正体现。各地的秸秆、养殖粪污处理类补贴更多着眼于耕地保护,没有体现出沼气产业对面源污染治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建议:认真研究、学习参考欧洲通过发展产业沼气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先进经验,将有关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耕地保护、鼓励有机肥施用等资金统一起来,同时考虑在食品定价时增加面源污染治理成本,多头并举,真正落实“谁治理,谁收费”的原则,切实体现出沼气产业的环保属性。

  以沼气项目为核心,鼓励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零碳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并且推动农村能源革命”综合开发

  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借助农村能源能源转型契机,打造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以沼气项目作为绿色循环的支点,与分布式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在广泛的农业领域挖掘碳减排潜力。

  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积极鼓励开展相关综合开发,以适当规模的沼气项目作为连接、支撑,结合局域网、智慧能源方式,尽可能增加风电、光伏装机。能够率先实现碳中和的,建设“零碳小镇”;突出种养循环的,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解决面源污染、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迫切的,“建设美丽乡村并且推动农村能源革命”。

  减少、限制秸秆直接还田,鼓励沼渣、沼液就近直接还田利用

  为禁绝秸秆焚烧,我国长期鼓励秸秆高比例直接还田。由于我国耕地基本无法休耕,大量秸秆未经合理处理直接还田难以有效降解腐熟,会造成土壤理化指标恶化并加剧酸化、抑制作物生长、病虫害增加等直接危害;南方地区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同时大量增加具有极高温室效应的甲烷气体排放。

  由于我国户用小沼气产出沼渣、沼液不能做到彻底腐熟,社会长期普遍存在沼渣、沼液不能直接还田,还需要经过爆气、陈化处理的认识误区。欧洲的经验表明,合格工业化沼气项目出产的沼渣、沼液能够做到彻底腐熟,无需经过任何再处理,即可直接还田使用。在欧洲禁止秸秆、粪污直接还田,必须经过工业化沼气项目加工过的沼渣、沼液才允许直接还田,甚至未经固液分离的浆液也可以直接还田。欧洲40余年先进经验充分证实,这一做法具有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建议:首先强化我国沼气生产水平和检测水平,重点是确保厌氧过程物料保持全混状态,并且保证物料足够的停留时间,以工业化的手段保证沼渣、沼液彻底腐熟。其次,学习欧洲经验,制定相应政策、技术标准,以及畅通的施用模式,彻底消除沼渣、沼液直接还田的各种障碍。最后,不再鼓励秸秆直接还田,继续禁止粪污直接还田,再用5~10年时间逐步做到禁止秸秆直接还田。

  引导相关企业做好基础性关键工作

  1、鼓励创新、示范,加速适应国情的技术工艺成熟可靠

  对已建成运行项目进行摸排,筛选出适应我国原料特性,技术工艺路线成熟的项目,鼓励其满产稳产、达到可示范要求;面向全社会组织开展示范活动,进行推广展示;组织编制相应技术工艺指导文件,提高推广有效性;优先鼓励经过成熟应用检验的创新成果参加各类评奖活动。以此引导企业重视沼气项目达产稳产关键问题,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应用推广,加速推动形成适应国情的成熟技术工艺。

  2、引导、鼓励企业重视沼气直供沼气除发电、提纯

  作为天然气利用,成本最低的方式是通过专门的低压管道直接输送至附近居民或者企业用户燃烧使用。价格以当地天然气价格按照50~60%甲烷含量折算,具有市场竞争力。

  各级政府应当将沼气直供作为解决农村、有条件工业企业替代天然气的首要方式,落实“宜气则气”方针,制定切实鼓励政策,支持管网敷设、设施改造、气价形成,引导用户及沼气生产企业最大程度选择沼气直供应用方式。在有条件区域,鼓励沼气余热利用,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增加沼气利用价值。

  3、尽早发挥沼气碳减排效益

  引导企业、协会组织、研究机构协同合作,尽快完成相关方法学制定、申报和备案工作,尽早正式启动CCER并将沼气(生物天然气——甲烷回收利用)项目碳减排列为优先交易级别。

  结论

  欧洲经验表明,沼气产业可堪大任。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沼气产业健康发展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至关重要。沼气工业化在我国起步晚,基础薄弱,再加上户用小沼气低水平重复对转型升级产生的滞坠作用,使沼气工业化进程更加困难,造成目前举步维艰的局面。但同时应当看到,从2015年开始转型升级,经过不断尝试,对沼气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技术、关键路径认识越来越清晰,思想越来越统一,成功的案例也开始逐步呈现。

  现在,能源供给形势严峻与双碳目标压力是天时;国内建设美丽乡村、农村能源革命是地利;对沼气发展的重新认识、统一思想再次形成合力是人和!相信,我国工业化沼气发展的寒冬即将过去,吐故纳新、欣欣向荣的发展春天马上就会到来。